全台唯一「高腳屋」構造的台江國家公園行政及遊客中心園區,是由榮獲101年內政部傑出建築師獎的郭英釗建築師規劃,為保留原有地景地貌的整體設計概念,整個建築量體置於魚塭之上,營造樹叢斷續、蘆草擺蕩與水鳥成群棲息,宛如「煙波之上,水草之間」般靜謐輕盈的建築群落,同時以臺灣傳統建築「埕」的設計概念,創造出可與周邊社群共同進行展演、交流、傳承及活動等親和的場域,與該建築師另一個北投圖書館綠建築融入地景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地址:70955台南市安南區四草大道118號 開放時間:08:30–17:30 電話:06-2842600
交通資訊: 一、自行開車 1. 國道一號 2. 國道一號 國道北上 1. 國道一號 2. 國道一號
♦ 搭乘高鐵:請至高鐵臺南站下車 1. 轉乘高鐵接駁車高鐵臺南站-臺南市政府線: (1) 至興南客運台南站(大億麗緻酒店)下車,轉乘臺灣好行99台江線至四草大橋西站下車。 (2) 至臺南市政府站下車,轉搭計程車至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2. 轉乘臺鐵沙崙線至臺南火車站,轉乘臺灣好行99台江線至四草大橋西站下車。 1. 轉乘臺灣好行99台江線至四草大橋西站下車。 2. 轉乘計程車至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鄰近景點必去 黑面琵鷺賞鳥亭 黑面琵鷺是全球瀕危鳥種,總數量不超過3000隻,台江地區是目前全世界黑面琵鷺數量最多的度冬棲息地,近年度冬最大數量幾乎都在1000隻以上。春天北返前覓食頻繁,有時會出現在路邊水位適當的休耕魚塭中。偏好在夜間活動,白天大群聚集在空曠不易遭受干擾的海岸灘地或魚塭休息。飛行時頸部伸直,姿態優雅,被稱為『黑面舞者』。覓食時多成小群集體覓食,以略張開的嘴伸入水中左右擺動搜尋,捕食小型魚類及蝦。 每年冬季一到,黑面琵鷺賞鳥亭休息區便會開放讓遊客入內賞鳥,休息區內提供了高倍數望遠鏡及攝影機,除供現場民眾賞鳥外,也把拍到的畫面即時上傳至網路上。 若想更詳盡的了解黑面琵鷺,在特定時間裡也有志工會於此處進行解說服務!(資料出處/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地址: 臺南市七股區十份里海埔69號(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往前1公里處) 開放時間: 每年黑面琵鷺季節開放(大約是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 電話: 06-3910000 交通資訊: 國道北上:行駛國道一號於臺南系統/國道三號於新化系統→轉國道8號臺南支線後於臺南端出口交流道下→接安吉路(17甲)→右轉公學路三段(178縣道)→右轉十二佃路→再接回公學路五段直行至公學路七段→右轉台17線後上國姓橋→過國姓大橋後右轉沿下橋匝道直行→右轉接173縣道後循「黑面琵鷺保護區」指標→直行經過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後約1公里即可抵達。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臺南是臺灣的發源地,臺南歷史要從鹿耳門嶼說起,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緣起於十六世紀前,因奉祀鹿耳門媽祖而興建。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鹿耳門媽顯靈助漲潮水以利鄭成功大軍入臺降服荷軍。次年荷人投降,鄭王為酬謝鹿耳門媽而重建神廟,並增祀隨艦護軍之文、武館媽及國聖媽。此時鹿耳門嶼漸成為臺灣門戶,躍為軍商重鎮,鹿耳門媽的地位益形崇高且神威顯赫,屢顯聖跡。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曾文溪氾濫,聖母廟遭洪水沖毀,鹿耳門媽等神尊於是寄祀三郊海安宮。迨至民國七年(1918年)二建聖母廟落成安座,並將寄祀海安宮之鹿耳門媽等七十餘神尊迎回奉祀。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因香火鼎盛,二建之聖母廟無法應付絡繹前來朝拜香客之迴旋,經請示鹿耳門媽旨意後三建聖母廟並為明紹延境古鹿耳門媽之香煙,正名「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為台灣唯一奉祀有八百年以上歷史鹿耳門媽金身及建築面積第一大規模之媽祖廟。(資料出處/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提供)
地址: 台南市安南區城安路160號 開放時間: 4:00~21:00 交通資訊: 國道1號接國道8號往台南端,走安吉路到台江大道右轉,沿路標即可到達。 |